用“航母”养鱼:中国在深海,悄悄地干了一件大事


国内深远海养殖平台为了满足市场需求,甚至开发出了渔旅结合的模式

国内深远海养殖平台为了满足市场需求,甚至开发出了渔旅结合的模式

国信1号的养殖密度是传统网箱的4-6倍,能够实现平均每立方米养殖22公斤,保证成活率95%以上的高密度养殖。

同时,养殖周期还能缩短1/4,也就是说,我们用同样的地方,能养更多的鱼,鱼长得更快、品质更好。

此外,还能有效地收集处理粪便、饲料的残余,养殖的排放也减少60%-70%。

既能多产鱼满足市场需求,还能减少污染,这怎么算都不亏。

其次,也和我们的海洋自然环境有关。

跟挪威等国不同,中国沿海海域的自然环境更复杂、更多样。

这就使得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现成的经验,还要更多考虑我们的现实情况。

安全问题是第一个要考虑的因素。

中国沿海大陆架的地质构造,让30米以上的深海远离海岸,同时面临的西北太平洋,每年平均有20多个不同等级的台风,对沿海地区有直接影响。

与其选择与大自然正面硬刚,不如我们开着“游动渔场”稍微躲一躲更有效。

同时,还能躲避赤潮一类的自然灾害对养殖的影响。

另一方面,我们也从“南菜北种”的经验中,举一反三地开创出“南鱼北养”的方法。

因为中国沿海从南到北跨越的纬度很大,一年四季水文数据也有很大变化。

比如说大黄鱼,它适宜生长的水温在22~28℃,那用养殖工船来养的话,冬天到东海附近,夏天水温升高了再到黄海海域,利用自然条件实现全天候的工业化养殖,缩短养殖周期,生产效率也能大大提高。

更重要的是,船载舱养的中国式“海上牧场”,创新了深远海养殖的模式,带动了整个配套行业的发展,让中国从海洋渔业大国开始迈向强国,同时为全球渔业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“中国方案”。

一向酷爱农耕的中国人,这次把目光瞄向了比土地更广阔的深海大洋,用自己的方式,开启了耕海牧鱼的时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