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个餐,“我”却被卖了
在2023年“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”到来之前,上海市消保委会同上海市网信办、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对近期暗访中出现严重问题的企业进行了约谈,根据各自职责指导企业进行问题整改,并开展相关普法教育。
主笔 | 姜浩峰
如今,随着电子支付领域的扩大,以及许多工作需要通过联网开展,人们的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频频出示,有的一天要出示许多趟,甚至买个零嘴,喝个奶茶就不知不觉出示了个人信息。这样的个人信息流露,是否存在安全隐患?
记者注意到,3月8日,中国消费者协会(以下简称“中消协”)发布的《2022年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》(以下简称“中消协《报告》”)指出,当前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问题仍需引起社会各方高度重视,强化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亟待立法、司法、行政、社会等层面综合施策。
应遵循用户信息采集最小原则 摄影:吴轶君
在2023年“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”到来之前,上海市消保委会同上海市网信办、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对近期暗访中出现严重问题的企业进行了约谈,根据各自职责指导企业进行问题整改,并开展相关普法教育。上海市消保委建议消费者重视保护个人信息,如果遇到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或不当使用,可以拨打12345向网信、市场监管等部门举报,亦可向上海市消保委投诉或反映。由此看来,那些违法违规的商家,如果拒不整改,或者说屡教而整改不到位,则必将吞下苦果!
必须注意的商业迭代
值得注意的是,中消协《报告》认为,我国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构建经历了由刑事规制到民事规制、由原则性规定到具体规则的发展过程,目前,已形成以《民法典》为基础,以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为核心,以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《网络安全法》《电子商务法》《数据安全法》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。
从国家层面来说,近年,网信、公安、文旅、工信、市场监管等部门通过开展“净网行动”、“清朗行动”、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、App安全认证等行动与活动,严厉打击了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的行为,为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作出了贡献。但中消协《报告》也提及,当前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问题仍需引起社会各方高度重视,其问题主要表现在违反处理的必要性原则、违反个人信息处理质量原则、违反“告知-同意”规则、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损害赔偿范围有待确定等方面。
在唐健盛看来,随着消费迭代,要求消费者和商家完全不使用App是不可能的,也是跟不上时代发展潮流的。但诸如索取到店点餐者位置信息、手机号码等情况,必须得是在“告知-同意”等等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,消费者该有选择权。
相关专家表示,最为令人担心的有人通过获取个人信息泄露的大数据,来进行不可告人的勾当。譬如一些公司的“内鬼”将携带诸多个人信息的大数据贩卖出去,甚至贩卖到暗网等获取好处。而消费者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,个人信息被卖。哪怕并非个人信息被卖,而是相关掌握个人信息的企业遭遇黑客攻击等情况,都可能会造成被泄露给商家的数据整体外泄。这就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。
个人信息与恐怖暗网之间,或许只有一指之隔。当个人信息通过手机端泄露之后,也许麻烦就会在某一时刻找上门。防范于未然,则不仅仅是监管部门的责任,更该是公民们大家所需要引起警觉的。截至记者发稿,老陈正在寻找自身手机上所装App是否有漏洞,以及如何堵住信息泄露的漏洞,以期解决进来频频接到各种稀奇古怪电话的糟心事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