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行一局一会”:中国金融系统迎最强监管
时隔5年,中国金融监管格局再度重塑,强监管模式开启。
2023年3月7日,受国务院委托,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肖捷作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。在政府机构改革的13项调整中,金融占了6项,最显著的变化是:在银保监会基础上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,职能扩大。
调整后,中国金融监管架构将由之前的“一行两会”(人民银行、银保监会、证监会),变为“一行一局一会”(人民银行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、证监会)的架构,不再保留银保监会。
对于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,国务院用了这样的措辞:强化机构监管、行为监管、功能监管、穿透式监管、持续监管,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,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处置,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。
根据改革方案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。过去分散在“一行两会”的金融消费者及投资者保护职能、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的日常监管职责,此次均划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,统一监管。
这次重磅改革释放了强监管的明确信号,也是对政府工作报告中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”要求的有力践行。
“这有助于行为监管的强化统一,避免分业保护模式带来的责任不清等问题。同时,不管是以金融主体发起的金融控股,还是以其他非金融主体发起的金融控股公司,都纳入到一个机构进行监管,有利于实现监管统一,避免监管套利。”多位金融界人士评论称。
“统一后意味着监管体系更加完善,避免出现原来多头监管、监管套利、监管规则不统一、监管效率低下的情况,有助于实现全覆盖、一致性监管,提高监管的效率。”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。
此次改革方案中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证监会均被纳入国务院直属机构,相关职责权限得到扩充,监管金融机构和统筹资本市场的能力得到强化。
还调整了中国人民银行大区分行体制,按照行政区设立分支机构。撤销中国人民银行大区分行及分行营业管理部、总行直属营业管理部和省会城市中心支行,在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设立省级分行,在深圳、大连、宁波、青岛、厦门设立计划单列市分行。
同时,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。建立以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派出机构为主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,统筹优化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派出机构设置和力量配备。地方政府设立的金融监管机构专司监管职责,不再加挂金融工作局、金融办公室等牌子。
包括证监会在内的各大金融监管部门,将统一纳入国家公务员统一规范管理。
无论新机构的设立还是老机构的调整都透露出同一个信号:金融监管将更科学、更完善、更强化。
3月8日,中共、民建、工商联界委员分组讨论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时,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就加强金融监管领域改革谈了四点认识:
一是关于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。地方金融监管的改革方案中,地方政府设立的金融监管机构专司监管职责,有利于加强监管,提高效率,保护消费者权益。
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,要为化解风险提供有力保障。
三是完善金融资本管理体制,金融管理部门管理的金融基础设施,在改革方案落实中要稳妥。
四是加强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统一规范管理,要做好切实可行的方案。
易纲表示,我们要深刻领悟“两个确立”的决定性意义,增强“四个意识”、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、做到“两个维护”,就要把机构改革方案落实好。
今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九次进行党和国家机构改革。随着金融发展形势,金融监管架构一直在演进。
1993年,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强化金融调控、金融监管和金融服务职责,划转政策性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。
1998年11月18日,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(保监会)成立,时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。
2003年,国务院机构改革,确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:健全金融监管体制,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(银监会)。中国人民银行、保监会、银监会加上于1992年成立的证监会,“一行三会”中国金融业分业监管的格局正式形成。
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及金融工具创新热潮的持续,国内金融业呈现混业经营的大趋势。2018年,为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,更好统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,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,将银监会和保监会的职责整合,组建中国银保监会,“一行两会”监管格局形成。
“过去5年,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,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,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。”3月6日,全国人大代表、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浙江代表团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。
现在,随着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,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正式迈入“一行一局一会”时代,金融监管职能进一步统一、清晰和强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