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了这本书,才理解“知识分子”为什么消失


隔着一个太平洋的美国,不管是政治制度还是国家建构的道路,都堪称是现存的人类社会里特立独行的存在,它向来也是我们观察制度、传统、信仰与人性如何相互作用的一个绝佳的社会实验样本。

美国的“反智”,并不算一个新鲜的话题,然而,它并不能简单归结于“红脖”们天然就有反精英和反知识的倾向。霍夫施塔特那本大名鼎鼎的《美国的反智传统》,对此有过深度剖析,这种看似可以简单解释的现象,其实有关于历史,有关于制度设计,既有偶然也有必然,是整个社会氛围盘根错节的体现。

今天分享的内容,是政治学教授任剑涛对这本《美国的反智传统》的深入导读。

《浪潮》

《浪潮》

而这种教育,美国成立教育改革委员会,成立大学教育评估的组织机构,最后导致美国社会里以实用抵抗规范教育,与对教育者的规划的排斥,而被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实际上被一种教育者的理念来替代了。

教育的结果是要解放儿童,解放受教育者,但造成的最终结果是对于规则的反抗和抵制。这对我们中国今天来说,实际上也有切肤之痛,也有与霍夫施塔特对美国教育中的反智传统的剖析颇感一致的感受。

尾声.

在反智传统的四大动力里,政治现象和教育现象,政治动力和教育动力形成了反智传统。在这种有深厚反智传统的美国社会中,知识分子怎么办呢?他们要么与社会疏离来保持自己批判社会的存在,要么被社会同化。在两难选择之中,美国人一直在徘徊,在斗争,在努力维持崇智的传统,而拒斥反智传统对知识分子的影响。

当然社会文化作为一个文化氛围,对于反智主义的形成也会有深刻的影响,霍夫施塔特从这四个方面,对美国反智传统整个面貌的揭示、动力机制的披露和解决问题出路的想象,都非常具有启发性。

还有三个问题,值得我们一起在阅读时共同去思考。

一,反智仅仅是一个美国现象吗?显然,它已经超越美国社会的现象,为什么这个现象这么普遍呢?它跟人性有深刻的联系吗?

其二,作为反智传统来说,在宗教、政治、社会文化、教育的动力机制之外,是不是还有更深刻的、更多的其他动力机制或者原因呢?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。如果反智不可彻底消除,我们该怎么去面对自己和社会上出现反智现象?

其三,在一致反智的时候,崇智可能是对反智的最有力量的一个进路,这让我们要去思考我们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尊重,是不是这个社会的必须。但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尊重是不是就意味着崇敬,这也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。如何在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同时尊重我们自己,让自己的思考和行动能够去催生新的观念,新的思想和新的行动呢?这恐怕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。